关于课堂创新教学的尝试
上海市贵阳中学 郑淑芬 当了几年的语文教师,听了近百节良莠不齐的公开课,觉得当一名语文教师真有点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语文课完全可以上得更生动、更吸引人,然而,为了抓升学率、平均分,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埋头于枯燥的教与学之中。尤其,教师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导入、定向、分析、训练。久而久之,连学生都知道教师每一个步骤的教学内容了。 也许是刚从象牙塔里出来不久,脑子里还滞留着一些梦想。比如:能否将文艺节目嫁接到语文课上来?教材的数量是否可以增加,是否可以增加选择的机会?教材的内容能否少点政治多点生活,甚至更贴近与学生的生活?考试的方式能否多样化?……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尽可能地“传统”着。但每一学期都会在课堂上做几次创新的尝试。毕竟,“传统”中还是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学习的东西,要敢于打破“传统”需要一定的实力。教学是一个不断的探索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笔者将所作的一些“创新”教法,作如下的整理: 一、将表演诵运用于散文教学 笔者在讲授《荷塘月色》的时候,除了应用多媒体技术之外,还运用了表演诵。表演诵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创新的朗诵方法,是将原先的单一朗诵与音乐、舞蹈、戏剧及场景结合起来的一种朗诵格式。笔者特意将这篇文章放到学期末上,给学生更多的准备时间和空间。笔者让一名擅长琵琶演奏的学生,一开学就在课余时间练习《春江花月夜》,并且将演奏曲录下来,找出六名具有较扎实的舞蹈基础的女生排练古典舞。当然,两名朗诵的学生是主角,他们对朗诵达到了咬文嚼字的地步。同时,笔者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图片,并通过照片扫描及图片剪辑,提供《荷塘月色》的背景。这样,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充分准备,这场表演诵就可以上台面了。看着姑娘们婀娜的舞姿,清越悠扬的琴声,还有那抑扬顿挫,深情款款的朗诵在那朦胧幽美的背景下,真好比是一群仙子在天堂尽情地畅游呢! 花季里的少男少女,总是非常地喜欢文艺表演,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追星族”“发烧友”呢?一个学期举行几次这样的表演诵,不仅给了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不也增强了他们的艺术表演的素质吗? 二、将课本剧应用于小说、戏剧、文言教学中 笔者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一片叶子》、《警察与赞美诗》等均采用了课本剧。当然,像《雷雨》、《雷电颂》本来就该用,现成的,多好。 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除了让学生看《雷雨》、《雷电颂》,还可以印发家喻户晓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如脍炙人口的《罗密欧与朱利叶》、《哈姆雷特》。这样,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也给予他们更多的直观的材料。有同学提出能否改动得搞笑些,能否作一些添加和删除等。笔者干脆让四组学生进行抽签,决定为传统剧、方言组、现代版、音乐剧。一周后收上来,看得人真是忍俊不禁,尤其是方言组和现代版,夹杂了许多现代时髦语言、英语、甚至好多是笔者看不懂的网上语言。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啊! 接下来,抽取各组具有代表性的剧本,先让一组学生讨论修改,然后由笔者作最后的改动,便交给各组去排练,角色由他们自行选定,给予他们足够的民主。 课本剧的表演可放在活动课内。笔者邀请了其他语文教师作评委,同时邀请其他平行班的语文成绩优异者作为嘉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演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许,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样的语文课。 三、把绘画艺术嫁接到课堂中来 受韩日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有一大部分相当喜欢漫画,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国画、油画等。那么何不将学生的这些兴趣与文章的学习相结合呢?比如,学习《警察与赞美诗》、《威尼斯商人》、《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及《阿Q正传》,完全可以采取漫画法。将故事情节,以漫画及简约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又能使学生的概括、改编的能力得到加强。再比如,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故都的秋》以及《雨中登泰山》,均可以从某一个角度以水墨山水画或油画来诠释这一篇篇美文,使学生明白,不仅“诗画合一”,而且优美的散文往往也是由一幅幅美妙的画卷连缀而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黑格尔在谈到艺术创作的本领时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看来,作为教师,我们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最杰出的本领”。 四、将组间竞争法运用于自读课文 从现实而言,自读课文一般不于考试直接挂钩,因而,有些教师为了抓优良率、平均分,干脆让学生课外“自读”。在没有任何的读后检查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根本就不读,认为反正与考试无关。笔者认为,自读课文正是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机会。笔者借鉴一些文艺节目的做法,先让每一组自行命名。有的组男生多,就叫“铁道游击队”,有的组女生多,就叫“红色娘子军”,有的组气势汹汹,自命为“NO。1”“天下无敌”等。这样一来,他们的组内荣誉感就加强了。然后给他们一周的时间去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要求数量多、质量高。在没有教师的任何指导下,学生自行搜集并设计出了大量具有可思考性的问题。有的组甚至结伴去书城,把与文章相关的题目通通抄下来,并且进行组合,加深难度;有的组还上网查询一些极其细微却令人难于理解的问题。准备一旦充分,“欢乐大本营”式的语文课就该开始了。在这里,教师只起到主持与裁判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文章的把握要相当的到位。教师可根据各组题目的质量和数量给予加分。这一堂课真可谓是“唇枪舌战”,连平时最内向的女孩子都踊跃举手提问、回答。而作为裁判的笔者还差点因为判断不明确,差点被“轰”下课呢! 当然,讲读课也可以这样上。笔者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后,也就是知识点落实完毕,考试基本没有问题的前提下,还可以给学生一部分空间,向更深层次拓展。许多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学习〈鸿门宴〉时,对范增“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根据〈荀子·大略〉中所书“召人以瑗,绝人以 ,(电脑里打不出这个字)反绝以环”,举“玉决”应是当时的一种常识,而不能牵强附会为与“决”同音。这说明学生去思考去研究了,要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这样主动地去探求知识,那么,做教师的真是做到了叶老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了。 五、让学生上一堂完整的语文课 高中学生完全有能力上一堂课了。笔者在讲授H版高中第二册时,一开学,就在两个班级各指定一名学生准备第四课〈夜莺之歌〉。这两名学生不但语文成绩优异,而且表达能力很强,有胆魄,完全能够上得了台面。等到期中考试后让他们上,给他们足够的准备时间。在正式上课的前一周,他俩就将精心准备的教案拿来给我过目。看到他俩那认真劲,真是让人感动。两名学生的上课风格多多少少都有笔者的影子,其中一名居然运用了组间竞争法。真可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无意中传授给了学生。更令人欣慰的是,班级的同学显然比平时更认真、更投入。课后,他俩还各自编写了一套练习题来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没想到,效果还真不错。最后,教师可以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