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3期
济南外国语学校党委主办 2014年11月5日 总第43期
2014年11月份党员政治学习主题:高举十八大精神旗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涵阐释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价值意义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选自《人民网》)
专家解读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落细、落小和落实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周世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把握关键环节,突出重点群体,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加强宣传教育,内化于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认知认同。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要在加强宣传教育上下功夫,着力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中国梦”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要加强舆论引导,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要加强典型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要加强社会宣传,加大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投放力度,组织宣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入脑入心。
注重实践养成,外化于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行动。要精心设计更鲜活、更接近大众、更符合受众的认知特点和行为规律的活动载体,引导人们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示范引导作用,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气。要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褒奖诚信、约束失信”“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面向大众的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更好地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
建立长效机制,固化于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有长效机制作保证。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使之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建立责任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订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要建立督查机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加强督促检查,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改进方式方法,不断开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要建立奖惩机制,褒扬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和个人,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伸张,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戒。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11月05日 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