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获奖

发布时间:2025-05-16  阅读量:

2024年济南市“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评比中,济南外国语学校《保送生公益支教,用“微光”将爱向更远处传递》案例荣获“文明风尚”奖,14年的“青春接力”也因此走进大众视野,被广泛关注。

共绘义务送教新篇章

保送生助教团的14年义务送教,上演“青春接力” 

在济南外国语学校的校史馆里,有一面特殊的荣誉墙,记录着历届“准大学生”的青春足迹:2011年,24名高三保送生自发组织骑行到商河县乡村小学,开展公益助教帮扶活动。从那时起,这个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截至目前,累计1200余名被清华、北大等国内重点高校预录取的保送生,完成了约15000课时的助教工作,上演了一场持续14年的“青春接力”。

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学生发展部副主任石于乔回忆称,第一批的助教学生根据各自特长被分配到各学科,担任见习班主任,对当地学生家庭走访;举行励志报告会,分享学习经验、未来构想等。通过亲身实践与见证,学生们看到了城乡差距,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召农村孩子,为他们带去鼓舞,并捐赠了学习用品等礼物。不少保送生还和当地学生结成了对子,结下了友谊。

随后的每一年,学校的保送生们都会自发组织公益助教活动,规模也越来越大,辐射的助教范围也从济南周边区县到了重庆、甘肃等地。

曾在甘肃永靖县开展助教活动的2024届保送生张嘉文提到,“我们36个人每天分成3个小组去往3个不同学校,上课内容包括语、数、外、艺术和体育5个学科,不仅有知识的传授,还有教育理念、学习理念的传递。” “我们每天要往返近4个小时去给当地学生‘上课’,午饭后还要调整备课内容,为晚上的辅导做准备。”被东南大学预录取的2024届保送生王明慧称,短短几天的助教生活,让她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感恩自己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希望自己的这一点“微光”能传递给自己教过的这些学生,让他们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此外,在重庆武隆中学支教的学生们还开展了“鲁渝有约、共话成长”的学习经验分享会,每场活动有800多人参加。支教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用心演讲,向武隆中学的同学们真诚地分享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与最佳的学习技巧,赢得了武隆师生的一致赞誉。

从“被照亮”到“成为光”的精神传承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熟悉的校园里走出去,远赴乡村和山区助教,对于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次考验和历练,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回报”要远大于付出。

虽然已经过去8年,但对于如今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李洁慧而言,在济外就读高三时曾去商河县助教的经历仍历历在目,这让她日益衍生出“要为改变世界做点什么”的想法。

保送生助教是个成人达己的过程。济外2011届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的李慧若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就职,她曾在大学期间与父亲一起前往商河曾经助教的小学看望那里的师生,有几位同学至今还和她保持着联系。此后,无论是在出国留学还是回国工作期间,每当有机会谈及教育,18岁时支教的经历总能引发她对“乡土中国”的牵挂,当时和小朋友们交流的问题依然激励着她继续求索、思考,让她时刻谨记“躬行践履、为人民做学问”。

济南外国语学校保送生的助教之路,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这是一场持续14年的“青春接力”,更是爱与梦想的延续。保送生支教活动不仅加强了学校与当地中学的友谊,更让学校学子成为西部学子的学业助力者和济南教育成果的传播展示者,展现了济南学子无私奉献、助人为乐、慈善友爱的美德。

济南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宝磊表示,真正的教育情怀,不是一时的热血冲动,而是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的持续行动;真正的青年担当,是在目睹世界的参差后,依然选择俯身耕耘,用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当越来越多的保送生带着知识与温情走向远方,在研学中感受祖国山河,在支教中助力乡村振兴,在奉献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便有了超越分数的意义——他们从“被照亮”到“成为光”,这种精神传承,或许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